志愿服务

以志愿微光照亮新时代的雷锋精神

点击数:2025-03-11 11:02:31 来源: 审核:朱雨欣

当第62个学雷锋纪念日与第26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交汇,一场关于青年价值重塑的实践正在四川农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悄然展开。该院志工部突破传统志愿服务范式,将镜头、画笔、劳动工具转化为思政教育的具象载体,在社区、街道、幼儿园构建起行走的思政育人志愿服务网络,试图回答一个时代命题:在价值多元的当下,如何让雷锋精神真正楔入青年一代的精神肌理?

专业赋能:镜头定格温暖,银发笑颜映照志愿初心

2025年初,在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社区,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志愿者们架起的不只是三脚架与补光灯,更架设起代际对话的桥梁。志愿者为100余名老人免费拍摄证件照,上百张的照片,是倾听岁月故事的时光机。当银发群体在镜头前整理衣襟时,学生们从颤巍巍的讲述中拼凑出半个世纪前的“雷锋记忆”——那些没有智能手机记录却镌刻在民族集体记忆中的奉献图景,如今在一群00后的青年们身上重映。志愿者按下快门时,突然读懂了“人民服务”的厚度,这种“技术+人文”的实践,让所学的专业技能成为传递人文温度的介质。

 


儿童启蒙:童声里的雷锋故事,画笔下的精神传承

在雨城区第一幼儿园与西城街道社区,志愿者的教案暗含深意:他们将雷锋精神的宏大叙事拆解为儿童认知体系中的可触单元,引导着孩子们用稚嫩笔触描绘“心中的雷锋”,一幅幅充满童真的画作中,红领巾、螺丝钉、助人场景等元素跃然纸上,孩子们手中的蜡笔不仅涂抹色彩,更在解译“奉献”的基因密码。精神传承的“浸润式启蒙”在孩童的心智图谱上建立助人为乐与个体成长的联系。


风险共治:志愿同行防诈骗,警民携手筑安全

西城派出所民警携四川农业大学艺传院志愿者,在雨城区西城街道,上演了一场特殊的反诈剧场。志愿者们协助民警将防诈骗知识转化为通俗剧本,通过情景模拟、发放防骗宣传册,向40余名小孩与老人揭示“AI换脸”“刷单返利等新型骗局的内在逻辑,让社区居民在趣味中识别诈骗话术的漏洞。这场跨界合作,实则是青年以专业能力介入社会风险治理的初步试炼。

 

劳动叙事:劳动课堂树榜样,青春足迹写担当

35日,雨城区西城街道中大街社区,当大学生志愿者与孩童共同俯身拾捡社区垃圾时,简单的劳动被赋予仪式感。青年以身体力行的方式为孩童标注道德基准点,用行动告诉孩子们:雷锋不是课本里的符号,是每个普通人都能成为的光,而孩童的参与又反向校准着青年的价值认知,让奉献者与被服务者在交互中实现精神同频。

 

用劳动丈量社会责任时,用相机记录时代符号时,用大手紧握小手时,四川农业大学艺传学院未来将持续推进“专业+志愿”模式,其实践提供了一种解题思路:将雷锋精神转化为可操作、可感知、可传播的现代性实践,或许正是对抗价值虚无的一剂良方。当志愿服务从道德号召转化为内生自觉,新时代青年终将在躬身实践中,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