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

薪火相传六十载 雷锋精神绽新颜

点击数:2025-03-05 14:37:11 来源: 审核:朱雨欣

早春三月,阳光和煦。33日,在第62"学雷锋纪念日"来临之际,四川农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志愿者工作部联合雅安中大街社区,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雷锋精神代际传承"主题活动。从稚气未脱的少先队员到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从基层社区工作者到人民警察,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参与者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雷锋精神的生动内涵,在社区活动中心上绘就了一幅跨越年龄的"雷锋图谱"


防诈宣传进社区:责任担当的接力

 上午九时,社区活动中心座无虚席。来自雅安西城派出所的民警正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为现场50余名小学生讲解新型电信诈骗手段。“同学们,如果接到自称班主任要求转账的电话,应该怎么做呢?”随着提问声落下,一双双小手如雨后春笋般举起。这种寓教于乐的宣传方式,源自大学生志愿者们与民警的反复沟通设计。


 “我们特意在课件中加入了动画元素,把复杂的防诈知识转化成孩子们能理解的语言。”活动负责人涂胤航同学介绍道。这位身着红色志愿者马甲的大一学生,此刻正专注地配合民警操作多媒体设备。当大屏幕上出现"AI换脸诈骗"案例时,孩子们发出的惊叹声让在场的民警露出欣慰的笑容。这份警民携手的默契,恰似当年雷锋与乡亲们共同修筑水库时的协作精神。


  "雷锋叔叔的日记本里写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在社区活动室另一侧,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志愿者们正通过"时空对话"的创新形式展开宣讲。涂胤航同学手持仿制的雷锋日记,与少先队员们展开互动问答。

社区清洁齐动手:实践行动的共鸣

  下午的社区环境整治行动中,不同年龄段的志愿者身影交织成动人画卷。在香樟树环绕的社区广场,少先队员们手持扫把,认真搜寻绿化带中的烟头纸屑。小学生们虽然个头刚及志愿者肩膀,但清理垃圾的专注程度丝毫不输旁人。“雷锋叔叔说过‘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我要做社区的小螺丝钉!”他们擦拭着额头的汗珠说道。


  与此同时,在社区垃圾分类站旁,大学生志愿者刘敏佳和徐伽密正与社区工作者合力打扫垃圾"这些白色垃圾看似不起眼,但日积月累会影响整个社区环境。她们的实践行动,与六十年前雷锋在弓长岭焦化厂建设工地上挥汗如雨的身影遥相呼应。

多维传承谱新篇:新时代的青春答卷

   夕阳西下,社区宣传栏上新张贴的《雷锋主题手抄报》在余晖中格外醒目。这些由大学生指导、小学生创作的作品,记录着当天活动的精彩瞬间。艺术与传媒学院团委书记在总结时指出:“这次活动构建了‘警察-大学生-小学生-社区居民’的立体化志愿服务网络,实现了从知识传授到精神传承的升华。”


   据统计,本次活动共清理卫生死角8处,发放防诈宣传册100余份,但比这些数字更有意义的是孩子们笔记本里工整记录的雷锋语录,是社区居民主动加入清洁队伍的温暖场景,是大学生志愿者被汗水浸湿的红色马甲。当“60后”社区工作者与“00后”大学生共同指导“10后”少先队员进行垃圾分类时,三个世代的双手触碰的不仅是垃圾袋,更是雷锋精神绵延不绝的生命力。

 

   六十一甲子,精神永流传。从抚顺军营到川农大校园,从日记本上的钢笔字到多媒体课件里的动画,雷锋精神的传承方式在变,但“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核心始终如一。当社区广场的玉兰花苞在春风中悄然绽放,这场跨越年龄的文明实践,已然为新时代雷锋精神注入了鲜活注解。正如活动现场飘扬的志愿者旗帜所昭示的:雷锋精神,永远年轻;奉献之火,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