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以青春为火,燃传承之路:学院二百学子深耕非遗实践书写时代答卷

点击数:2025-09-03 14:53:08 来源: 审核:江霞

以青春为火,燃传承之路:学院二百学子深耕非遗实践书写时代答卷

今年暑期,学院194学生,组成15支社会实践团队,分赴成都、重庆、乌鲁木齐等612开展非遗相关主题实践活动。从调研传承创新服务,实践团队开启全链条实践模式累计开展服务1900小时,直接服务超2100人次实践团队深入解码传统工艺精髓,对目标非遗项目进行系统性记录与梳理,对非遗IP进行转化,建立数字化档案,采用非遗+美育方式开展服务,以青春之力探索非遗活态传承的新路径。

深入调研,夯实非遗传承根基

实践团队将扎实的调研作为非遗传承与创新的起点。通过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调研模式,收回500余份有效问卷深入四川省博物院、柳江竹编工坊、蒙顶山茶文化基地等十余处非遗传承腹地,亲身体验竹编、制茶、川剧脸谱绘制及漆艺等多项非遗技艺,与十多位非遗传承人、文博专家展开深度访谈。

                                                                                           非遗传承人指导调研同学


值得一提的是,团队在四川省博物馆创新采用观众行为追踪法,系统采集了1000余组青少年观展数据,据此绘制出互动体验偏好图谱,为后续非遗展陈设计和教育服务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这些扎实的前期工作,最终凝结成5余字的调研报告、2篇实践论文及4部非遗主题视频,为非遗活态传承注入青春动能

文创赋能,让传统技艺焕发当代生机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各团队结合学院专业优势,聚焦文创产品开发与设计转化。他们以馆藏文物与非遗传统元素为核心,累计设计出7类文创产品,涵盖竹编、漆艺、刺绣、扎染等多个门类。

                            

陈红英蜀绣工作室文创产品设计方案


艺研艺语·艺启乐至团队深入乐至县,围绕当地蜀绣技艺,用青年视角提出视觉设计方案为陈红英蜀绣工作室设计多套品牌logo与蜀绣文创产品得到了陈红英女士的高度认可陈女士表示将选取部分作品进行试产,实现设计成果向市场的有效转化。此外,承古韵·创未来团队也提出2文化内涵且有一定市场潜力的博物馆文创概念方案,助力非遗元素从展柜走向生活、从传统迈向现代。

跨界传承,让非遗赋能美育、疗愈

如何让非遗走进下一代的心灵?多个团队不约而同地选择以美育为桥梁,走进社区与乡村,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公益课堂。古韵・青芒驿站团队在前期调研基础上,针对青少年非遗认知渠道单一,开展持续性不足,通过系统设计,推出融合脸谱、拓印、扎染等8非遗项目的美育课程开发深受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美育课程包10份,在雅安多个社区累计开展非遗公益课程30余堂,收获儿童手工作品300余件,同时美育课程的开展也有效解决了暑期儿童托管难题,结合现实需求让传统文化在童心中生根发芽。

                                                                                                  非遗美育课堂合照


数墨融砚团队和经纬疗愈社会实践团队深入社区创新推出非遗+艺术疗愈双轨模式数墨融砚团队通过陶泥替代石材,让孩子们在雕刻过程中缓解暑期课业辅导后的压力。问卷反馈显示,超70%的参与儿童情绪状态发生积极转变。同样,经纬疗愈团队在道明竹艺村将竹编编织与儿童情绪管理相结合,设计感知-表达-释放三段式课程,帮助留守儿童在技艺学习中疏导情感、建立自信。

                            

                                                                                                      竹编体验课堂


这些课程不仅显著提升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和协作精神,实现了文化传承与育人目标的双向达成。

广泛社会影响,实践成果获多方认可

本次非遗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团队建立了5个社会实践基地,收到5封感谢信,相关实践成果获中国网、央视频等12家主流媒体报道,累计发稿20余篇,充分展示了高校学子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的责任担当。这些报道不仅记录了同学们实践中的点滴成长,更将非遗保护与青年创新的故事传播给更广泛的受众,引发了公众对非遗传承的关注和讨论,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这批社会实践项目,既是专业学习的展示,更是一份关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的答卷。同学们走进非遗现场,以心灵感知底蕴,以双手触摸温度,以创意激活传统。在调研、传承、文创与美育中,他们不再只是非遗的旁观者而是当事人。文化传承,是一种使命,也是一种生长。他们用行动证明,当青年真心拥抱非遗,当传统与创新相融,文化遗产便能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成为文化自信自强的深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