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为火,燃传承之路:学院二百学子深耕非遗实践书写时代答卷
今年暑期,学院194名学生,组成15支社会实践团队,分赴成都、重庆、乌鲁木齐等6省12市开展非遗相关主题实践活动。从调研传承到创新服务,实践团队开启全链条实践模式,累计开展服务超1900余小时,直接服务超2100人次。实践团队深入解码传统工艺精髓,对目标非遗项目进行系统性记录与梳理,对非遗IP进行转化,建立数字化档案,采用非遗+美育方式开展服务,以青春之力探索非遗活态传承的新路径。
深入调研,夯实非遗传承根基
实践团队将扎实的调研作为非遗传承与创新的起点。通过“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调研模式,收回500余份有效问卷,深入四川省博物院、柳江竹编工坊、蒙顶山茶文化基地等十余处非遗传承腹地,亲身体验竹编、制茶、川剧脸谱绘制及漆艺等多项非遗技艺,与十多位非遗传承人、文博专家展开深度访谈。

非遗传承人指导调研同学
值得一提的是,团队在四川省博物馆创新采用“观众行为追踪法”,系统采集了1000余组青少年观展数据,据此绘制出“互动体验偏好图谱”,为后续非遗展陈设计和教育服务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这些扎实的前期工作,最终凝结成5万余字的调研报告、2篇实践论文及4部非遗主题视频,为非遗活态传承注入青春动能。
文创赋能,让传统技艺焕发当代生机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各团队结合学院专业优势,聚焦文创产品开发与设计转化。他们以馆藏文物与非遗传统元素为核心,累计设计出7类文创产品,涵盖竹编、漆艺、刺绣、扎染等多个门类。

陈红英蜀绣工作室文创产品设计方案
“艺研艺语·艺启乐至”团队深入乐至县,围绕当地蜀绣技艺,用青年视角提出视觉设计方案,为陈红英蜀绣工作室设计多套品牌logo与蜀绣文创产品。得到了陈红英女士的高度认可,陈女士表示将选取部分作品进行试产,实现设计成果向市场的有效转化。此外,“承古韵·创未来”团队也提出2款有文化内涵且有一定市场潜力的博物馆文创概念方案,助力非遗元素从展柜走向生活、从传统迈向现代。
跨界传承,让非遗赋能美育、疗愈
如何让非遗走进下一代的心灵?多个团队不约而同地选择以美育为桥梁,走进社区与乡村,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公益课堂。“古韵・青芒驿站”团队在前期调研基础上,针对青少年非遗认知渠道单一,开展持续性不足,通过系统设计,推出融合脸谱、拓印、扎染等8项非遗项目的美育课程,开发深受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美育课程包10份,在雅安多个社区累计开展非遗公益课程30余堂,收获儿童手工作品300余件,同时美育课程的开展也有效解决了暑期儿童托管难题,结合现实需求让传统文化在童心中生根发芽。

非遗美育课堂合照
“数墨融砚”团队和经纬疗愈社会实践团队深入社区创新推出“非遗+艺术疗愈”双轨模式。数墨融砚团队通过陶泥替代石材,让孩子们在雕刻过程中缓解暑期课业辅导后的压力。问卷反馈显示,超70%的参与儿童情绪状态发生积极转变。同样,“经纬疗愈”团队在道明竹艺村将竹编编织与儿童情绪管理相结合,设计“感知-表达-释放”三段式课程,帮助留守儿童在技艺学习中疏导情感、建立自信。

竹编体验课堂
这些课程不仅显著提升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和协作精神,实现了文化传承与育人目标的双向达成。
广泛社会影响,实践成果获多方认可
本次非遗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团队建立了5个社会实践基地,收到5封感谢信,相关实践成果获中国网、央视频等12家主流媒体报道,累计发稿20余篇,充分展示了高校学子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的责任担当。这些报道不仅记录了同学们实践中的点滴成长,更将非遗保护与青年创新的故事传播给更广泛的受众,引发了公众对非遗传承的关注和讨论,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这批社会实践项目,既是专业学习的展示,更是一份关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的答卷。同学们走进非遗现场,以心灵感知底蕴,以双手触摸温度,以创意激活传统。在调研、传承、文创与美育中,他们不再只是非遗的旁观者而是当事人。文化传承,是一种使命,也是一种生长。他们用行动证明,当青年真心拥抱非遗,当传统与创新相融,文化遗产便能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成为文化自信自强的深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