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艺”起探彝:艺术与传媒学院逐美志愿者服务团队赴凉山调研

点击数:2025-07-20 13:16:22 来源: 审稿:张丽君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714日至18日,四川农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逐美志愿者服务团队在张丽君和俞舒楠两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以凉山彝族服饰为载体,深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展开为期五天的实地调研,通过采访传承人和彝族服饰研究专家、参观展览馆博物馆、图像记录等方式,探寻凉山彝族服饰的文化与艺术。

对话权威:探寻非遗服饰的传承密码

昭觉作为凉山彝族服饰之乡,汇聚了三大方言区的服饰文化,具备研究的典型性。714日,团队先后拜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贾巴子则,省级传承人曲比克西、俄吉阿呷,彝族服饰研究专家阿吉拉则以及昭觉彝族服饰文化研究中心麻卡晓莉主任。在与各位传承人和专家的交流中,团队成员详细了解了凉山彝族服饰各方言区的形制结构、颜色寓意、纹样变化、服饰时期分段、制作工艺、染色技艺和传承方式等,同时也对凉山彝族服饰的保护工作和发展现状进行了解。

溯源千年:展览馆里的服饰史诗

716日,团队前往凉山州历史博物馆、贾佳彝族服饰陈列馆、西梅见物工作室和昭觉彝族服饰博物馆。团队成员近距离与传统凉山彝族老服饰接触,见证服饰的变化和地区服饰的差异,清晰感受到了凉山彝族的历史变迁的脉络与文化发展。随后,团队成员对陈列的服饰进行系统的拍照,记录服饰的形制结构与纹样色彩,用数字化技术完成存档。

亲身体验:手拿针线身着彝装

凉山彝族服饰凝结着彝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感激、对美好生活的期冀,也是凉山彝族美的象征之一。在曲比克西和阿鲁阿嘎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团队成员们体验了凉山彝族服饰纹样刺绣技艺中的线条绣和贴布绣中的剪花技巧。当拿起针线、穿上传统服饰,让团队成员从非遗的“旁观者”变换为“参与者”,让她们真正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

设计赋能:让传统在传承中焕新

本次调研深化了逐美志愿者服饰团队成员对凉山彝族服饰的认识,更加坚定了设计者对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通过调研,团队系统采集了彝族服饰三大方言区不同的形制、纹样、工艺技法和色彩符号等关键数据,为建立凉山彝族服饰数字库积累了样本基础。后续团队将利用设计专业知识与AI技术,将凉山彝族服饰的故事、古老纹样的密码,通过艺术再设计,传播凉山彝族历史文化并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产出更多的创意设计作品,服务当地的文化旅游产业,让凉山彝族服饰在传承创新中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