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在“行走的大思政课”中坚定强农兴农理想信念、锤炼知农爱农本领能力,四川农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学子们积极投身“科创乡村·青年实干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中。2025年寒假共有631名学子、34支团队参与实践,深入社区与乡村,开展多样化服务。他们助力乡村振兴,为茶乡老人送温暖、为柚农产业献策略;聚焦老年人权益保护,开展普法宣讲;推广绿色低碳生活,助力阳台农业发展。这些活动不仅展现了艺传学子的责任担当,也为乡村发展注入了青春力量,为社会和谐贡献了智慧与热情。
茶乡筑梦,青春奉献
在高岗村,茶香袅袅,却难掩村民心中的期盼与守望。这里的老人主要经济来源依靠茶园,然而去年的高温天气却对茶叶收成造成了重创,品相受损,产量锐减,回收价格也大幅下跌。村民们虽凭经验种植可以产出一定的茶叶,但技术、经营手段和经济水平过低。与此同时,村内的老人生活单调孤独,缺乏足够的关怀与陪伴,养老问题也成为了乡村振兴道路上亟待解决的难题。

图注:“艺美乡村”团队与老人进行当地考察
于是在寒假期间,“艺美乡村”团队的艺传学子积极响应号召,返乡参与社会实践,为家乡带来了温情与活力。他们身穿志愿者服装,为老人科普安全知识,他们躬耕于田垄,亲手采摘茶叶,而后带着这份辛勤的成果,前往茶叶市场。他们走进社区,为老人送上新春祝福、传递浓浓年味。学子们还结合专业所学,开展陪伴助教等公益活动,为当地谱写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他们上门为老人服务,耐心教授智能手机使用,宣传安全知识,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艺美乡村”团队深知,乡村振兴道阻且长,但只要心中有光,脚下就有路。他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高岗村定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乡村振兴之路,让茶香四溢,让老人笑颜常开。
产业赋能,“柚”见喜来
四川农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艺耕乡土,艺韵传承”调研团队在寒假期间前往广安市广安区龙安乡,对当地特色农产品龙安柚的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前往龙安柚文化展览馆,了解了龙安柚的历史文化和产业发展历程。随后,团队前往龙安柚生产车间,实地考察龙安柚的加工流程,参观龙安柚母本园,详细了解龙安柚的种植情况。

图注:“艺耕乡土,艺韵传承”调研团队参观柚园
在与广安龙安柚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的访谈中,团队了解到,公司通过科技手段,几乎实现了龙安柚的“零浪费”。新鲜的柚子皮被提取柚油制成精华,或通过发酵制成辣椒酱;烘干的柚子皮则被制成药材、果干、香包等;柚子果实被加工成柚子汁,剩余的柚渣则运往湖羊场作为饲料,确保产品的绿色无污染。
在科技的助力下,龙安柚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农户的品牌意识较为薄弱,市场上销售的龙安柚大多为农户自发销售,缺乏统一的品牌包装。其次,产业链的内生动力不足,企业主要专注于龙安柚汁的加工,其他业务如药材元素提取、精油提取等则外包给其他公司,未能形成从源头到消费者的完整产业链,希望在今后的发展中可以扬长补短,熠熠发光。
普法入社,护老维权
光阴似水,待你如初。操劳一生的老年人应该得到充分的照顾和保护。我国当下人口老龄化情形严重,如何更好的保障老年人权利已经是一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法律如何在保障老年人权利上更好发挥作用,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为此,四川农业大学“青梦载新芽·长冬有尽”小队前往羌江南路社区、华兴街社区开展老人与法治宣讲活动。

图注:“青梦载新芽·长冬有尽”团队在华兴街社区宣法活动

图注:“青梦载新芽·长冬有尽”团队在羌江南路社区进行调研
社区工作人员认为,针对小区老年人口较多的情况,适时开展诸如医疗或法律活动是相当有必要的,并提出社区内老人基本都不具备相关法律知识,应该让老人们知道自己享有的法律权利。因此,团队开展了诸如普法宣讲类活动,让老年人知法用法,安享晚年。
一位老人用亲身经历讲述了适用法律维护其自身财产权利的势力,而这正是我们普法宣传活动的意义所在。社区方面对我们团队实践活动给予高度认可,并鼓励团队在为老人普法宣传道路上进步前行。
绿映心声,播绿宣讲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阳台农业吗?”,孩子们面面相觑,好奇地摇头,实践团成员文洋微笑着开始讲述城市绿色低碳新理念,将阳台上的“秘密花园”一点点的展开在孩子们面前,带领他们一同寻找生活中的农业作物。“活到老,学到老,街巷社区笑声扬”,多名团队成员前往家乡附近的社区服务中心,累计开展6场旨在推广低碳绿色生活的“微宣讲”,与爷爷奶奶们聊天,讲述着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还教奶奶们辨别绿色可降解的包装材质。

图注:“农情‘绿’艺”团队在社区为小朋友们进行绿色生活宣讲
在最近的一次活动中,“农情‘绿’艺”团队聚焦于城市居民的“精神收获”以及“生活体验”,通过一系列问答互动、家庭采访等形式,引导大众以“新农人”的身份践行绿色生活。在团队成员录制的Vlog里,我们看到有75岁的老人在阳台上给辣椒浇水除草,有在装饰盆栽包装的小学生,还有收获农作物时欣慰欢笑的温暖瞬间。
截止目前实践开展,收集到320余条访谈问题,小红书共推出主题笔记3个,播放量1000+,服务近百人,以绿色生活为纽带,让更多人了解阳台农业的生活方式,传递低碳环保的包装理念。
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同学们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更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了乡村振兴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热情,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社会和谐贡献了宝贵的力量。未来,艺术与传媒学院将继续秉承“追求真理、造福社会、自强不息”的校训精神,引导更多同学投身社会实践,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艺传学子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绽放光彩,让青春之花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