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

青承古韵先锋队:探寻方言传承之路,守护地域文化根脉

点击数:2025-01-22 15:03:08 来源: 审核:朱雨欣

在当今全球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独特标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2025113日至119日,青承古韵先锋实践团队踏上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旅程,我们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调研方式,深入四川各地,探索四川方言的奥秘,为其传承与发展寻找可行之道。

线下调研过程中,队员们深入四川的各个地区,与本地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感受方言最纯粹的魅力。队员们在仁寿发现了许多的方言词汇,例如:“嗯啊子”这个听起来有些幽默的词,是蝉的方言。仁寿当地的蝉鸣与其他地方有所区别,“嗯啊子”正是模拟这种声音而来,形象展现了方言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还有“折蛛儿”,就是蜘蛛的方言说法,这其中或许有着口音演变的因素。

当队员们来到宜宾。在这里,“去”被发音为“ke”,“待会”则说成“man huier”,对家族内的小辈称呼为“们”。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带有非常浓郁地方特色的称呼词正在逐渐被普通话取代,年轻一代对方言的关注度越来越低,语言代沟也由此出现。

在自贡,方言也同样展现出独特的魅力。“灯儿晃”生动地描绘了那些无所事事、到处闲逛的人,拥有非常强的联想性,让人一听就能够想象出那种悠闲俏皮的生活状态。“鬼迷日眼”也充满趣味性,用来形容某人行为举止怪异,体现了自贡话丰富的语言创造力和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

成都,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其方言也别具一格。“巴适”是成都方言中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它由贴身衣物的舒适演变而来,转变为广义的舒适。无论是品尝美食时的满足感,还是享受悠闲生活时的愉悦心情,一句“巴适”都能精准地表达出来。而“雄起”则充满了力量和激情,它代表着成都人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线上调研为队员们打开了另一扇了解四川方言的大门。通过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关键词搜索,队员们收集到了大量与四川方言相关的资料和视频片段。在视频平台上,以四川方言为特色的短视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方言歌曲和方言情景短剧深受网友喜爱。像“四姐”和“罗伦才”等抖音博主,凭借独特的四川方言和贴近四川生活的视频内容,吸引了大量粉丝。在媒体平台上,关于四川方言的话题讨论也十分活跃。“方言口头禅”“方言搞笑配音”等话题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参与和分享。例如,“为什么四川的菜都带儿话音”“四川方言有哪些叠词”等话题,吸引了数千条评论,大家都用方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展现出四川方言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此外,线上举办的各类方言活动也为四川方言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方言配音比赛、朗诵活动等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参与。让年轻人在参与的过程中不仅展示自己的方言才华,还增强了他们对方言的热爱和认同感。

调研结果却显示,四川方言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普通话的广泛推广在促进交流和教育发展的同时,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方言的使用空间。在学校教育中,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语言规范,普通话成为主要的教学语言,学生接触和学习方言的机会相对较少。

年轻人对方言的重视不足同样令人担忧。在现代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影响下,许多年轻人追求时尚、潮流和国际化,认为方言“土气”“不时尚”,对方言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够深刻。他们更愿意学习和使用普通话,对方言的学习和传承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了保护和传承四川方言,青承古韵先锋队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在教育方面,学校可以开设方言兴趣课程,编写专门的方言教材,让学生了解四川方言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同时,家庭长辈在日常生活中多与晚辈用方言交流,也可以营造良好的方言学习氛围。 在媒体推广方面,发挥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制作和传播与四川方言相关的节目和内容,如方言广播剧、方言脱口秀、方言短视频等。通过生动有趣的形式,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学习四川方言。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开设方言话题讨论区,组织线上方言活动,提高方言的传播度和影响力。

“四川方言是四川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我们的历史记忆和情感纽带。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调研,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方言传承的重视,共同努力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此次调研活动为四川方言的传承提供了更多的资料和建议,我们希望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四川方言能够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继续传承下去,成为连接四川人民情感和文化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