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教学

“竹骨撑春,纸绘千秋” ——2024级视觉传达专业圆满完成泸州线设计考察任务

点击数:2025-07-12 11:37:24 来源: 审核:陈铭

当竹骨撑开素纸,桐油浸润纹样,一把油纸伞便不再是遮阳避雨的器具,而是撑开了千年不坠的文化记忆2025年7月2日至7月9日,艺术与传媒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师生溯江而下,赴泸州开启为期7天的匠心征途,并圆满完成《设计考察》教学实践任务。

设计考察开班合影

本次考察以 “油纸伞承非遗脉,匠心续千年风华” 为魂,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毕六福大师的指引下,师生们触摸到东汉造纸术的余温,解码隋唐伞骨的力学智慧,更亲历七十道工序的手作修行——从削竹成骨到绘纸为魂,每一道桐油刷痕都是与匠心的对话。当年轻的手掌覆上老茧斑驳的竹刀,设计的现代性悄然融于古法的脉络, 传统与创新的边界在伞面晕染的墨色中消弭。

非遗大师毕六福师傅现场展示

考察期间,泸州线的同学们首先在毕六福师傅的引领下,系统梳理油纸伞的历史脉络:其雏形可追溯至春秋“伞盖”,东汉造纸术为其发展奠定基础,南北朝时期出现涂桐油防水的成熟形制,隋唐后逐渐普及民间;至明清时期,制作技艺日趋精湛,伞面融入绘画等装饰元素,兼具实用价值与审美意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油纸伞凝聚着制竹、造纸、涂油等多领域的工艺智慧,承载着“油纸”谐音“有子”等民俗寓意,既是实用与文化的完美融合,更以非遗身份延续着中华匠心与美学传承。
 经过非遗大师的指导,同学们沉浸体验了制作油纸伞,油纸伞的制作是一场与匠心的对话:精选坚韧老竹削成匀直伞骨,经编排固定成规整伞架;在伞面绘上花鸟、山水等纹样,后扶伞,以皮纸细心裱糊,刷上桐油赋予其防水特性;再经反复刷油、晾晒,一把兼具实用与美感的油纸伞方得完成,70余道工序全凭手工,每一步都藏着对材料的敬畏与对技艺的坚守。
 在亲手实践环节,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油纸伞手工艺的古朴巧思。同学们在实操中剖析传统技艺的细节要点与文化价值,为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积累了宝贵经验。“老技艺的根须深扎在文化的沃土,只需新时代的雨露滋养,便会抽出属于当下的新枝。”同学们表示,此次经历让他们更清晰地认识到,设计专业学子应广泛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民俗养分,积累创作素材;更要理解匠人坚守的意义,主动学习、宣扬优秀非遗文化,助力其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据悉,学院将于下学期开学之际举办2024级视传专业“非遗进校园”设计考察成果展。届时,通过作品集中展出,将全面呈现视传专业在特色育人及课程思政方面的教学实践成果,让校园师生近距离观摩、交流互动,沉浸式感受四川泸州油纸伞的非遗光彩,进一步激发大家的爱国爱乡热情。